有別於泰國大部分的皇家寺院,座落於曼谷舊城區,被護城河包圍的拉塔納科辛(Rattanakosin)之上。代表泰皇拉瑪三世的風華年代,充滿中國風元素的拉差翁寺(Wat Ratcha Orasaram),則座落在昭披耶河西岸,渠道縱橫的莊湯區(เขต จอมทอง;Chom Thong District)之內。大城時期留下的寺廟舊址,列為泰國二等皇家寺院廟宇,並為全泰國第一座中國風格寺院,使得拉差翁寺成為此區當中,最具特色的百年資產。

運河縱橫的莊湯區,並無公共交通船隻行駛,僅有私人或Boat Tour的長尾船奔馳河道之上,對非本地人來說相對低調。昭披耶河岸經營的私人船家,有提供Bangkok River & Canal Tours行程。以昭披耶河岸為起點,先北上抵達大林江區(เขต ตลิ่งชัน;Taling Chan District),再一路南下,經過箜邦龍運河(คลองบางหลวง;Klong Bang Luang),結束於南邊莊湯區的拉差翁寺。長尾船奔馳河道當中,水路如同捷徑,縮短點對點之間的距離,微風吹拂,明媚風光。

其中經過了水上市場、藝術家之屋,與昭披耶河西岸的特色泰國廟宇,成為行程豐富的河道風情與文化之旅。河道旁的藝術家之屋,黑面具木偶劇團的相關文章,請點下方連結。

曼谷市郊尋找河岸老靈魂,融合木偶劇與咖啡香的河岸風情:藝術家之屋 (Baan Silapin Artist’s House)

我們並未包船,也不是藉由參加Tour的方式前往拉差翁寺。而是於空叻瑪榮水上市場(Khlong Lat Mayom Floating Market)飽餐之後,搭乘Taxi前往拉差翁寺,約莫20分鐘抵達。當然,若搭乘長尾船,行駛在如同捷徑的渠道當中,會更縮短交通時間。曼谷市郊美食聚落的空叻瑪榮水上市場,為大林江區的兩大知名水上市場之一。

我們將兩個地點結合起來,成為週日午後的曼谷河岸小旅行。水上市場的相關文章,請點下方連結。

大型河岸美食聚落,曼谷市郊40分鐘車程即可抵達:空叻瑪榮水上市場(Khlong Lat Mayom Floating Market)
交通方便的曼谷市郊精緻型水上市場:大林江水上市場(Taling Chan Floating Market)

瑪哈猜鐵道(Maha Chai Railway )

拉差翁寺(Wat Ratcha Orasaram)除了有河道交會,還有知名的鐵道路線從一旁劃過。曼谷的Wongwian Yai站出發,一路向西南邊沿海府治龍仔厝府(สมุทรสาคร;Samut Sakhon)延伸,終點站為該府的瑪哈猜站(Maha Chai)。這條『瑪哈猜鐵道』僅有18個站點,全程約1小時車程,為全泰國最短的鐵路支線。龍仔厝府為泰國著名的海產集散地,以鹽田盛產最富盛名,此鐵道支線,就是運送鹽材而建。補上參考用的泰國火車時刻表:鐵路時刻表

如何前往?

搭乘空鐵BTS抵達Wutthakat站,出站後於Ratchaphruek與Wutthakat路口,轉搭小雙條車前往,10分鐘後可抵達鐵路巷口,再沿著鐵道走到拉差翁寺(Wat Ratcha Orasaram)。

拉差翁寺佔地廣大,順著河岸碼頭向內延伸,內有四個值得造訪的佛殿,以中央的臥佛主殿佔地最大。四個佛殿當中,囊括各式的泰國佛像造型,果然是隸屬於皇家寺院等級的寺廟。

不論是哪個佛殿,皆以白色調為基底,微微的彎曲複合而成的「山形」 屋頂與磚瓦屋簷,真頗有閩南式建築的味道。

寺廟大門內的角度,散發著台南古厝的熟悉感。

長方形佛殿的本體建築,依然是泰國寺廟的建築結構學範疇。但屋頂上的裝飾,已找不到金翅鳥意象的飛簷稜角。取而代之的是,青花瓷拼貼馬賽克,如青煙裊裊、壯闊江水的唯美圖案。在泰國寺院當中,顯得獨樹一隔。

歷屆泰皇皆有,代表其自身風格的皇家寺院。讓人印象深刻莫過於,曾經留學歐洲的泰皇拉瑪五世。將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融入了泰國寺廟藝術,成就了與眾不同的的拉查波比托寺(Wat Ratchabophit)。相關文章,請點下方連結。

隱身在舊城區巷弄當中,泰皇拉瑪五世的寺廟建築傑作之一。強烈哥德風格,華麗混血泰寺廟:拉查波比托寺(Wat Ratchabophit)

拉差翁寺(Wat Ratcha Orasaram)

拉差翁寺(วัดราชโอรสาราม;Wat Ratcha Orasaram)的原舊址,可追朔至大城王朝。當時的寺廟名稱為莊湯寺(วัดจอมทอง;Wat Chom Thong),就是此區目前的名字。當泰皇拉瑪三世還是王子的時候,領軍攻打緬甸。並以水路的方式,向西前往北碧府邊界(可見當時的渠道比現在更寬廣,拉得更遠)。某天晚上途經拉差翁寺,並於寺內舉辦祈福儀式,許下若軍隊勝利,就要幫寺廟重建的願望。戰爭結束之後,泰皇拉瑪三世下令整建寺廟,寺廟名稱更改為現今的拉差翁寺。泰文名稱中的ราช(Ratcha)與โอรสา(Orasa),有其皇族與皇冠的含意,更能代表這間皇家寺院,在泰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十八世紀初期,正處泰王國與大清皇朝經商密切之際,與中國船隻接觸頻繁,讓泰國皇室產生中國風格藝術的嚮往。大清道光年間,泰皇拉瑪三世曾遣使入貢請封,自稱鄭福,在位期間入貢達五次之多。泰皇拉瑪三世重新建造該寺廟建築時,將中國式的風格意象融入。為此可見中式磚瓦屋簷、石獅子壓陣、國劇臉譜般的陶瓷人偶守護著佛殿。青花瓷拼貼般雕梁畫棟,又刻意種植竹子,園榕樹等,打造出詩意盎然的泰國寺廟,成為全國第一間中國藝術元素的寺院。

如此中國元素豐富的寺廟建築,當然,骨子裡面依然是濃濃的泰國魂。

國劇臉譜人共五尊,前三後二,守護著佛殿。

佛殿當中,每扇窗戶上擺設的三面鏡子,相互折射之下,自然光線在室內充滿。

大城時期的佛像造型,盤坐於蓮花座之上。

佛像正後方、每扇窗與門戶上方,都懸掛著三面明鏡,用意在於驅除不降之氣。就算是傍晚時分,因著明鏡的折射,室內光線依然明亮。

壁畫也讓人玩味,可想而知,都是中國式風格彩繪,甚至寫著工整的繁體中文字。

壁畫雖斑駁,但立體感依然可見。

佛像前方,為泰皇拉瑪三世的畫像。

接下來,走出佛殿,前往後方面積最大的臥佛主殿。可見一旁連接庭院的中式風格屋簷牌樓。

臥佛主殿周圍,擺放中國風的石像與石獅子,為當時中國通商的船隻往來時,為了讓中空的船身,在貨物不多的時候,壓在船艙底部,以增加重量與吃水深度用的。

大殿中庭的地板,以白色大理石鋪成,座落著白色的小型佛塔,內有皇室親屬的骨灰。

會有信眾帶著泰式臥枕來當作獻給臥佛的禮物,這個在臥佛寺當中可是見不到的。除了曼谷的臥佛寺外,筆者到訪過印象深刻的臥佛寺廟,還有位於泰東北山林當中的Wat Pa Phu Kon。義大利進口大理石打造,為近年來相當知名的的泰國東北新寺廟。相關文章,請點下方連結。

烏隆府一日旅行完美計畫:排隊美食คิงส์โอชา,泰版黃色小鴨,泰東北森林當中的大理石臥佛寺廟:Wat Pa Phu Kon

泰皇拉瑪三世在位期間,修建了超過50多間的佛寺,除了拉差翁寺,還包含加建Wat Saket旁的金山(ภูเขาทอง;Phu Khao Thong)佛塔、動工興建舊城區的重要寺院僧王寺,甚至是國寶臥佛寺的擴建,都是於拉瑪三世在位時期開始進行。兩篇相關寺廟文章,請點下方連結。

最快進入舊城區的方式:空盛桑運河交通船(Khlong Saen Saep Express Boat)前往金山寺與CNN推薦鬼門炒麵
考山路旁,設有泰皇行宮的皇家寺院:僧王寺(Wat Bowonniwet Vihara)

靠近河邊的佛殿外,保留下當時的舊式地基與門簷。

白色的中型佛塔,寫著拉瑪五世皇妻子們的名字,並有近期祭拜的痕跡。

佛殿門上寫著佛光與普照,進入殿中,首先可見三尊皆素可泰時期的佛像。

進入後殿,則為大城時期的佛像,供奉於此殿中。

第四個位於邊庭的佛殿,則為僧人們活動與祈福的區域。

有僧人幫信眾灑水與祈福。

相對於觀光客較多的舊城區經典廟宇,多少讓人感受到些許擁擠,甚至太過觀光化的氣氛。位於昭披耶河西岸,徹底遠離觀光區的拉差翁寺,則呈現一派泰式慵懶的味道。僧人見到我們,閒話家常的打聲招呼,還介紹了寺院的環境。

園區當中有小貓咪,及和平共處的狗兒。僧人們將他們照顧的很好,見到陌生人也不會躲避,還反過來用一種看著外來客的眼神對著我們,觀察著。

尤其是這隻,靠在石獅子之下舔著毛。

甚至在佛殿前面曬太陽,討摸摸,好可愛。

離開的時候,見到班次不多的瑪哈猜火車,單軌的泰國窄軌列車,從鐵路橋上經過。說到與火車的近距離接觸,還是不得不提美功鐵道市場。相關文章,請點下方連結。

一定要與安帕瓦一起造訪的景點:美功鐵道市場(Maeklong Railway Market)。20公分的距離,來去美攻追火車實錄

拉差翁寺(Wat Ratcha Orasaram)為泰國一級皇家寺院,其中國式風格意象致敬的特色,在數不盡的泰國寺廟當中,特顯珍貴。雖然地點遠離了觀光區,但依然可安排在大林江區的水上市場之後,順道前往,最後搭乘空鐵BTS回到市區,也不失為一個獨特氛圍的半日遊行程。

4 thoughts on “泰皇拉瑪三世寺廟系列,第一座中國風格意象的泰國皇家寺院:拉差翁寺(Wat Ratcha Orasaram)”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
Left Menu Icon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