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1 The Dome of the Rock

將耶路撒冷的最神秘地點聖殿山,留給了今天早晨,成為告別聖城前的最後壓軸戲碼。

聖殿山(Temple Mount)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猶太人深信,當時的耶路撒冷聖殿就建於此地。第一聖殿建於前967年,前586年被摧毀;第二聖殿建於前515年,公元70年被摧毀。猶太人更深信,這裡還會是彌賽亞到來時,重建第三聖殿的地方。說到這裡,你會認為『聖殿山在耶路撒冷裡面,這裡本來就是猶太人的地盤』。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而這也就是一切戰火的起源。

從橄欖山遠眺聖殿山。

從西牆(哭牆)望向後方的聖殿山。

現今的聖殿山上,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分別是黃金圓頂美麗至極的『The Dome of the Rock』圓頂清真寺,與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兩個完全屬於慕斯林教徒信仰的世界遺產立於此地。聖殿山雖位於耶路撒冷當中,但此處卻劃分為約旦管轄,猶太人除非特別申請,不得進入。這也難怪,聖殿山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切戰火的起源,是世界上最具有爭議的宗教聖地。

聖殿山因屬於慕斯林區,故開放時間只有早上6點到中午12點前,但對於慕斯林信徒,則是全天開放。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個早晨,我起了大早,在陽光剛灑下古城的時候,就離開Hostel,往古城走去,非常幸運的,在Jaffa Gate之前,還遇見了訪問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車隊,也跟著路人一起向著歐巴馬車隊揮手,但是黑頭車一堆,誰知道歐巴馬坐在哪一台裡面,說不定他根本就不在車子裡面,而是從地下通道走進了耶路撒冷,反正電影不都這樣演的嗎?

但我可不是歐巴馬,我順著陽光,享受著古城的神聖氛圍,一路從Abraham Hostel經過Jaffa Gate,再走到猶太教區,接著靠近西牆,再繞到西牆旁的聖殿山唯一遊客通道,拿出護照,排隊受檢掃描X光,故做冷靜的進入世界戰火的中心:聖殿山。

這金光閃閃的圓頂清真寺,與阿薩克清真寺其平行等高的尖塔,就聳立在哭牆之後。而哭牆前面,有個醜不拉機的黑色隧道建築物,這個就是遊客管制步道,控管進入聖殿山的遊客,出口則是在慕斯林區。

走在遊客管制隧道當中,排隊進入聖殿山,此時抬頭,看到頭頂飄著一幅以色列國旗,代表我目前所在位至還是屬於以色列的管轄,但是穿過隧道之後,就不是了。

想想,若你是以色列人,你會有多不開心!這應該算是一種為了世界和平的讓步與妥協吧。

從隧道的縫隙向外看,哭牆外滿滿的猶太教徒,卻無法進入聖殿山內朝聖,他們距離聖殿山最近的距離,就是哭牆上塞入心願紙條的岩石空隙。

檢查過護照,掃描X光之後,穿過隧道進入了聖殿山。

與其他區域相比,聖殿山有明文限制,通通都是為了防止遊客打擾慕斯林教徒而訂出來的,說實話,與麥加聖地完全禁止非慕斯林觀光客進入相比,這兩點規則已經很客氣了。

1. 不得靠近慕斯林教徒;2. 不得靠近兩個神聖清真寺,通通必須保持距離,不然會被強制驅離聖殿山。可見這裡的排他性有多大,而我所有的照片都是在保持距離的條件下拍攝出來的,其實這樣也足夠,雖然我一直很想進去圓頂清真寺,看看那塊穆罕默德夜行登霄(ascended to heaven)的巨大岩石。

建於西元710年的阿克薩清真寺就是蓋在當時的耶路撒冷聖殿殘跡之上,想當然,我更不可能進入清真寺,連靠近牆面都不被允許。那至於內部長怎樣呢?沒關係,我們有Google。

上圖取自網路,來自於清真寺內部的一角落。

接著,回到整個聖城最美麗的衝突矛盾之地,也就是The Dome of the Rock。

圓頂清真寺,穆斯林稱為「Noble Sanctuary」,與麥加、麥地那一起被稱為伊斯蘭的三大聖地。這裡是猶太教聖地是因為聖殿遺址,基督教聖地是因為耶穌在此處死亡,並重生。至於伊斯蘭教呢?相傳,穆罕默德某一夜從麥加乘天馬來到耶路撒冷,站在一處岩石上在天使陪同下升霄(al-isra),遨遊七重天,並接受天啟,於黎明前返回麥加。可蘭經中有記載,真主讓穆罕默德「在一夜之間」「從禁寺(在麥加)行到遠寺(在耶路撒冷)」升霄,而8世紀初年,伍麥葉王朝哈里發,在保留原聖殿圍牆的情況下,於此重建了阿克薩清真寺(遠寺)建築群,從此這一建築群所在地區被伊斯蘭教視為聖地。

接下來,我們要拋下宗教衝突與政治利益,單純的來欣賞這美麗的建築物,更是現今保存最古老的伊斯蘭遺址。

藍與黃原本就是搭配絕妙的兩個顏色,金黃圓頂在陽光下閃耀著,湛藍色天空與清真寺的藍色主體相互輝映。

由大理石與細小磁磚拼貼出來的六角形對稱外牆,上半藍,下半白,分別代表著遼闊藍天與白色的浩瀚土地。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落。(也只能待在角落啊,清真寺最近的距離就是20公分,不然會被吹哨子驅離。)

至於內部到底長怎樣?沒關係,我們有Google。

照片取自網路,這就是傳說中的,穆罕默德上天堂的岩石啊!

繼續繞著圓頂清真寺走了好幾圈,就算我不能靠近牆面,但至少旁邊的小圓亭可以接近。

看著小涼亭的頂部,大理石拼貼可真不是普通的細膩。

小涼亭只有一個,並不是左右對稱的在圓頂清真寺的兩側。

最後,回到清真寺的大門正前方,向上一看,原來是個日晷。

聖殿山的出口位於穆斯林區的小巷弄,沿著指標跟著人群往外走就離開了聖殿山。

穆斯林區與另外三區比起來,更多了些千年古城的惆悵風味。耶路撒冷的最後早晨,踏在石板路上,回頭望著過去四天所曾經穿越的小巷與市集,跨越的石板路與階梯,徘徊過的清真寺與老咖啡館,似乎還是對於曾經到過聖城耶路撒冷感到不可思議。

再會了,耶路撒冷。

接下來,前往以色列的第二站,也就是地中海城市特拉維夫。從耶路撒冷的巴士站,搭乘巴士前往位於特拉維夫,時間約莫一個小時半左右即可抵達。

搭乘巴士前往特拉維夫。

這是特拉維夫的新城市中心一角,下面那個是前往機場的火車快線。

抵達特拉維夫巴士站之後,再用問人的方式搭公車,只要能夠抵達地中海邊的車子,通通都能跳上去。接著再用Google map定位,快要接近地中海邊就可以準備下車,然後走幾步路就到Hotel,地點非常方便。

在特拉維夫的四天三夜,選擇住在The Beachfront Hotel,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人家要住在地中海邊』!

當然,在物價貴的要死的以色列,用約旦雙人房的價格,只能睡到Hostel的一張床(汗)。然後門打開就這樣歡迎我,是哪招?

特拉維夫Tel Aviv,這串英文字到底要怎麼念?我來之前都是用那種很東南亞死硬梆梆的念法,前面的L發出來,又把最後的VI下得很重,但卻忘了最後的V,所以念出來的發音就只有TE AVI,實在是太沒有靈魂的念法了!真正的希伯來文念法,反而是有很重的L,還有最後一個V要念成VA,但卻語音上揚微發點氣音。有聽過法文吧,大概就是那個樣子,這個字念起來就像是C’est La Vie那樣的浪漫與悠閒。

看看地中海上這些悠閒的人們,試著去融入他們,享受地中海的冷風吹拂(現在也才不到20度,但這些人都不怕冷的),我也慢慢能夠念出帶點傲慢浪漫,卻慵懶的Tel Aviv發音。

沙灘與腹肌!

特拉維夫的第一印象:一個充滿陽光與沙灘還有青春汗水的彩虹城市,而我的一瓶以色列啤酒,就在今晚的夜店行程時,下肚了(開心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
Left Menu Icon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