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18 Old city, Jerusalem
今天在古城的內外城區總共待了8個小時也太扯,而且全程都是用走的,果然是個中東瘦身之旅。時間真的不夠,畢竟這歷史古城實在太有梗,不管你有沒有信仰,迷不迷戀古蹟,都應該來到此處,好好體驗與感受一下人類信仰的開端,戰亂的中心(我很中肯!),在歷史上不斷被破壞又能夠重建的地方,今日的耶路撒冷依然是個充滿爭議的宗教聖地,不論是猶太教的聖殿山與西牆、基督教的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與苦路、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與阿克薩清真寺。
這個城市,充滿了靈魂。
印在Hostel牆上的可愛Logo實在是百分百的打中我心。
在耶路撒冷給自己安排的行程,總共四天四夜,接著前往特拉維夫。行程第一天上午參加Hostel提供的兩小時Free walking tour,有免費的故事可以聽,而行程結束之後就自己逛古城,而且要走上橄欖山。晚上再跟特地從特拉維夫南下的朋友會合用餐。第二天上午參加伯利恆的半日行程,第三凌晨殺到Masadda走hiking看日出,外加死海漂浮(本趟旅程第二次,超開心DER~)。
每天上午都是固定參加Tour,到很遠的景點,而其他時間就自己逛古城內外,並且還非常嚴格的給自己下了禁令『日落之後才能進入購物中心血拼不然沒雞雞』,是的,一定要這樣!因為日光非常重要,所有教堂都是下午5點關門,而那個一直很多限制的穆斯林區域則是過中午之後就不准觀光客進入清真寺是哪招!
非常悠閒地睡滿七小時起床用早餐,這種非常毆式的的冷冷早餐已經開始讓我想念亞洲的食物,早上起來只有咖啡與吐司是熱的,這感覺好沒靈魂喔。參加10點半的走路團,帶頭的領隊非常年輕是個才20出頭的猶太人,他講的一口非常標準的美式英文,完全沒有任何腔調讓我好愛好愛,而且用一種『購物台賣藥』的語調來介紹耶路撒冷的歷史,這完全打中我的梗。
在兩個小時內的時間,走了耶路撒冷的四大區域分別是『亞美尼雅』,『猶太區』,『穆斯林區』與『基督教區』。這兩個小時的講解就是走馬看花,然後用一種非常Dramatic的方式來講加上宗教與地區歷史,並且用最短的時間帶我們走小巷子直接切入四個區域,以了解地理位置。
這城從西元前一千年,大衛王將約櫃遷到以色列並建立會幕開始,到現在的耶路撒冷,千古以來不斷的被破壞與重建之後,在原本的地基繼續往上蓋出來的。這也是為何現今看到的城牆,都是下面的石頭較大,因為那些都是千年留下來的,越往上的石塊越小,也就越新。
我們穿越小巷與捷徑,可以快速跨越四大區。
在這些巷弄之間,已經變成了商家與市集。
這是基督教區所賣的蠟燭。
這四個區域當中的建築,以猶太教的最新也較為摩登,畢竟猶太教非常慘,一直被人家討厭,所以被破壞之後只好砍掉重練,這就是為何猶太區才會與其他三區相較起來非常的新。當然耶路撒冷絕對不是只有地基,這城外的城牆巨石完全是兩千年前留下來的遺址,連橄欖山上的橄欖樹也是耶穌的年代所種下的,一想到起雞皮疙瘩。當我摸著那些石柱與這些千年老樹,想到的是幾千年下來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摸過這些石柱,倚靠過這些樹,但我此時此刻卻是活在幸福的年代與時刻,用觀光客的心情來看待嚴肅的歷史。
Menorah檯燈是猶太人一個最古舊的標誌,其七個分支的金燈盞是來至出埃及記25章31、33、37節,當初摩西以杏花形狀來製作,象徵摩西在燃燒的荊棘當中與上帝對話。之所以用七個分支的含意有不少,其中包含當時世人知道的七個行星,以及最被認為的是ㄧ週七天,中間的燭台代表周五安息日。
西牆,又名哭牆(希伯來語:הַכֹּתֶל הַמַּעֲרָבִי,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語:حائط البراق,Ḥā’iṭ Al-Burāq)位於聖殿山山下西側,故稱西牆(The Western Wall)。這是環繞第二聖殿庭院的古城牆的殘存部分,可說是猶太教信仰中除聖殿山本身以外最神聖的一個地點。西牆有一段面向猶太區一個大廣場顯露出來,也就是眾人許願的哭牆,其他部分隱藏在建築物後面,而後面這一部分,我是隔天才前去。
長久以來,西牆一直是猶太人祈禱和朝聖的地點。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20世紀早期興起後,西牆成為猶太社區和穆斯林宗教領袖之間摩擦的原因,西牆下的暴力行為變得司空見慣。1948年阿拉伯 – 以色列戰爭後,約旦控制了西牆,禁止猶太人來到牆下,達19年之久,直到1967年以色列取回聖城耶路撒冷。到目前為止,聖殿山依然為約旦的管轄,以色列人禁止進入,而我進入聖殿山必須出示護照以證明我不是以色列人。
哭牆由下往上,石塊越新也越小。
猶太人將心願寫入小紙條,塞入石縫當中。而我當然也照樣做了,願望也都實現了說。
哭牆,今天下午來一次,晚上再來一次,應該待了2個多小時之久。去過西藏的大昭寺,那是我認為一樣神聖奇妙且充滿能量的地方,而耶路撒冷的哭牆比大昭寺更貼心的一點是,她可以塞願許願紙條,就算我們這些不是猶太教的人,也能稍微感受那神聖力量的感動,一整個就是非常有參與感的活動。
我靠在牆上,默念著我的願望,然後將鼻子與雙手都倚在牆上,感受那神聖與神秘的氛圍,接著把紙條塞到牆壁縫隙中,感謝神。
男生需攜帶白色小貌才能靠近哭牆,猶太人大多自備小帽,而廣場也有免費的小帽讓觀光客使用,也算是種紀念品。
因為本週剛好有『The Sound of the Old City』音樂會,我很幸運能夠聽到唱著猶太文情感深遠,意味深長的詩歌,對著哭牆獻唱,音場超好。
這是….玩著手槍的小孩。當然是玩具槍啦,但在耶路撒冷這地方看到這個就覺得毛毛DER~
接下來把景色拉到城外的橄欖山(Mount of Olives),耶路撒冷是個山城,所以鐵腿是ㄧ定要的。
橄欖山的希伯來文叫做Har Ha-Zetim,為一條石灰岩的山脊,位於耶路撒冷的城東,之間隔著(Kidron)溪谷,溪谷已經乾枯,因此可看到許多千年遺址,如上圖就是個墓地。橄欖山海拔約808公尺,用走的就可以走上去,而且一路都是聖經景點,滿滿的故事,雞皮疙瘩沿路掉。橄欖山是耶穌曾經布道的地方,週圍遍植橄欖樹,從山下往上走,會經過壯闊的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然後是俄羅斯式的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再往上有Church of Ascension,留有耶穌升天時的腳印。
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
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
今天完全是在追逐珍貴的太陽時間,因為教堂通通都是下午5點關門,而我這種慢慢逛又隨性走的人,想當然是無法輕易逛完。我在耶路撒冷古城的四天中,橄欖山就來爬了兩次,今天沒有進去的教堂,就平均分給後天。
這個故事要好好的來講一下。
橄欖山面對著耶路撒冷的東門,又稱做Golden Gate,是聖城8個城門當中最古老也最華麗的一個,但這個城門卻是封閉的,像謎一樣。這個城門共有兩個封死的拱門,分別稱為Repentance Gate(悔改之門)與Mercy Gate(憐憫之門),而又以Mercy Gate最為出名,甚至在耶路撒冷的路標就直接以Mercy Gate來稱做Golden Gate。這個最古老的城門被磚塊封死,一直沒有人要去將其開放。在這封死的Golden Gate外,都是密密麻麻的墳墓,一路延伸到對面的橄欖山上,也就是說,這些墳墓就是面對著城門而蓋的,在等待城門開啟。
根據聖經,當世界末日來臨前,彌賽亞將從金門進入耶路撒冷,並帶領著猶太人上天堂,這對像包含所有的猶太人,不論是生還是死。因此面對Golden Gate的橄欖山墓地,因為身處搖滾區的關係,價格一直都相當昂貴,等到彌賽亞來到聖城,將城門開啟後,埋在搖滾區的可以先進入天堂。
從橄欖山往聖城看過去,只能用壯觀與感動來形容,這些都是歷史的活教材,更是戰爭史的痛骨銘心。
金色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也是此行相當感動的地方,中午前開放遊客進入,因此安排在離開耶路撒冷的大清早前往,真的不虛此行(鋪梗)。
聖城耶路撒冷的第一天,算是個探路之旅,將所有景點的位置地點在地圖上畫記,以好安排後三天的行程。
好黑喔~我
這是橄欖山的另外一頭,傍晚入夜前的景色。
非常幸運的,這一周剛好有古城音樂節『the sound of the old city』,就像是你所能想像的音樂節,在古城的重要遺址前都搭起了小舞台,每天晚上七點之後都有音樂表演到十點,想當然每晚都去報到是ㄧ定要的囉。
今晚,朋友拉著我說一定要去體驗夜晚的哭牆與美麗的音樂會,所以晚餐之後進去逛了幾個舞台,有純音樂演奏,像是吉他搭配節奏鼓外加胡琴(那應該是傳統樂器,看起來就是胡琴,但我可以確定那不是西塔琴),或是希伯來民謠。你看看,這以色列是怎樣保護與推廣這些歷史古蹟的,在兩千年歷史的羅馬石柱上搭個小舞台唱起希伯來搖滾民謠,這也太浪漫了。
這是拜占庭時代的The Cardo石柱,500年歷史,且大有來頭,看看抱上去會不會有超自然感應這樣。
還是約旦Madaba的馬賽克藝術,共用了200萬片的馬賽克拼出的聖地地圖,中央那一條大馬路就是The Cardo,其周圍的圓柱,就是上面照片裡的石柱。(這趟旅程果然前後呼應啊)
[約旦] 2013/03/12 中東大暴走D2『死海有多鹹?』:摩西的足跡-尼坡山Mt. Nebo, 馬德巴Madaba, 死海Dead Sea大洗死海泥浴:無價!
用甜點當作耶路撒冷的第一天小小Ending,這不是美好的小確幸嗎?我們離開古城,進入市區的Bar,看來10點左右還是晚餐時間,餐廳滿滿都是人。
而這一家店的服務竟然是由帥氣服務人員端著各式甜點來讓你直接挑選,哈~都不知道要挑甚麼了啦。
用以色列的草莓千層幕斯蛋糕記念心中永遠的聖地,耶路撒冷。
待續,隔日行程為前往巴勒斯坦伯利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