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吉嶺,有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搭吉普車上虎嶺(Tiger Hill)看日出。虎嶺距離大吉嶺11公里,搭乘吉普車繼續往上爬,高度更高,氣溫更低,海拔2785m(約比合歡山的鳶峰2756m再高一點,鳶峰是會下雪的)。站在虎嶺往北看,映入眼簾的,即為大吉嶺山城與後方偉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峰峰相連整齊排列。日出時,滾紅的太陽會為每顆豪邁山頭鑲上金邊,而其中距離大吉嶺最近的是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和錫金的邊界線上,也稱作金城章嘉峰,海拔8586公尺,為世界第三高峰,僅次於珠穆朗瑪峰與喬戈里峰(Chogori,即為K2峰),也是尼泊爾的第二高峰。

 

(謎之音:講了這麼多廢話,照片呢?…敲碗敲碗)
(筆者:當然沒有。因為,根本沒上虎嶺。這個季節的日出時刻只有濃霧,完全沒日出可看啊。…無奈 ==”)

大吉嶺的清晨迷霧比入夜後還要囂張。四點起床,滿心期待的推開窗戶向外看,藉著飄搖的路燈光影反射,卻只能看到大霧白茫茫一片,拿著手電筒往對面的樓房造射,竟什麼都看不到,只好帶著遺憾倒頭繼續睡回去。

但我不死心,打算今日一定要找個「專業人士」問清楚,這個季節到底適不適合上山、有沒有機會看到日出。至於專業人士哪裡找?當然是「HMI」,這可是世界有名的登山學校,Himalayan Mountaineering Institute的縮寫,喜好登山運動的人應該來此處朝拜一下。

大吉嶺的氣候可明顯分為5個季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雨季。3月底至5月為春季,5月到6月為夏季,氣候溫和,最高溫度很少超過25度。雨季從6月到9月,多暴雨,經常引起泥石流。11月之後至隔年3月為冬季,平均氣溫為5~7度,偶爾氣溫會下降到0度以下。在雨季和冬季,大吉嶺經常大霧瀰漫。年均氣溫為12度,月平均氣溫在5~17度之間。

在冬季,大吉嶺溼氣相當重,再加上緯度較高關係(這裡比清境農場高了400m),夜晚溫度只有3度。Benson一早起床就開始哀哀叫「我高山症發作了啦,早點下山吧,這裡比台北還冷,我們去GOA(南印度的渡假勝地)海灘曬太陽啦!」我是覺得沒這麼慘啦,畢竟這小子台灣百岳也爬了不少顆,只是月經來了在這裡唉。話說回來,群山環繞的濃霧確實讓這期待已久的旅程添加些許遺憾。

昨晚睡前,我們就先暫訂大吉嶺只停留兩晚,今日將幾個想去的點都走完,明日就下山。在出發之前,我們對於大吉嶺有著不同的期待。Benson想待在大吉嶺的茶樓,看著干城章嘉峰爽爽的喝他幾天愜意的下午茶;我則想參加當地的健行登山行程,走到4000~5000m的邊境稜線上,走到更靠近天的地方。但這兩個願望都無法在冬天實現。別想這麼多,先去吃早餐吧。

剛繞出旅館的小巷,我們就看到左邊巷中有間寺廟,掛滿了西藏五彩經幡。藏人稱經幡為「隆達」,「隆」是指風,「達」是指馬,直譯為風馬旗。經幡布條上印有各種經咒與吉祥祈福用語,還有一匹背負著寶物的風馬。當風吹動時,經幡上所寫的祝福,就能藉著風,將禱文傳遞至世界各處。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五行,藍色是藍天,白色是白雲,紅色是火焰、綠色是江河,黃色是我們踩的土地。風馬旗在西藏四處可見,每當經幡被風吹動一次,就是向上蒼傳送一次經文,為世人祝禱。站在寺廟中,風吹過來,頭頂的經幡開始互相拍打,彷彿祝福都落在我身上。

Tashi Dargayling Monastery」建於1926年。

這裡是大吉嶺的Taxi Stand,但停的都是吉普車,Jeep在這裡可是當Taxi在用。我們今日的移動完全用雙腿,不需交通工具。

有一根立柱式經幡立在陽台上,非常顯眼。

有時候,旅程就是這樣充滿意外的點子。

離開寺廟,沿著Hill Cart Rd繼續往HMI的方向前進。Hill Cart Rd是大吉嶺的重要道路,往北走的路途蜿蜒向上,右手邊是山,左手邊是一望無際的濃霧茶園。突然間,大大的「Office Of The District Magistrate」看板出現眼前,這裡可是辦錫金許可證的地方啊。Benson馬上開口說「走,去錫金。」這小子一直很了解我的梗,越需要冒險犯難的地方越能吸引我的注意,更何況干城章嘉峰就立在那裡。我當然立刻答應,然後吐了他一下「不知道是誰早上還在叫高山症發作,錫金可是比這裡還高,更冷喔」。

唉,事與願違,我們都忘了今天週六,沒開。所以這個錫金念頭又淪為嘴泡了。幻想一下,假如提早一天上大吉嶺,週五順利辦到了錫金許可證,那今年除夕就會在錫金度過,還挺不賴的啊。然後繼續往尼泊爾走,最後再從加德滿都飛回德里,由德里回台北。

好的,以上這行程只好等下次去尼泊爾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時,才有機會實現了。

完全就是空城啊。

換個景色,鏡頭拉到滿山遍野的茶園。

這就是極富盛名的快樂谷茶園「Happy Valley Tea Estate」,我們把「採茶」列為下午的運動行程,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先去填飽肚子。

嘿,印度也是有星光大道。完全拷貝American Idol的Indian Idol今年進入第五季。

附帶一提,右邊的「AIRCEL」就是印度的中華電信,廣告做的非常大。

Darjeeling Government College

大吉嶺還真是來錯季節,連學校都是空城。

今天的目標除了HMI,還有與HMI相連的Padmaja Naidu Himalayan Zoological Park,這也是大吉嶺的主打星,這是海拔2133m的動物園區,並成功繁殖出雪豹、喜馬拉雅山狼與血熊貓(Red Panda),今天要去一探究竟,到底Red Panda是不是染紅的團團圓圓呢? XD

終於到了,今日的早午餐目標。「Hot Stimulating Cafe」與HMI一樣位於Hooker Road,過HMI再往山坡上走約5分鐘就會看到這間「鐵皮屋加蓋」。這間店最有名的是老闆賣的「MOMO」(摸啥?!)。

 

這一面牆貼了好多雷鬼音樂教父的照片,只要看到Bob Marley,就能感受到他一身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和平、人權、關懷等議題,這間店也是。「Hot Stimulating Cafe」帶給人的感覺是舒服、溫暖,還摻雜點嬉皮與反抗的味道。

“One nuclear bomb can ruin your whole day.”

然後呢,我們就遇到了三個從Kolkata來的印度人,在座位上聊了起來,玩起了交換語言的遊戲。像「我愛你」這種世界大同的字眼,是一定要學上幾句的。

上下兩句分別是西孟加拉省方言與印度語。西孟加拉省方言版「Ami Tomake Bhalobasi」,印度語版「Main Tumse Payar Karta Who」,方言比較簡單好學。我們兩個在店裡不斷的試發音,連其他桌的客人都聽不下去,一起矯正我們很死板的口音,熱鬧的氣氛讓屋內溫度比屋外至少高了30度。

答案揭曉,MOMO就是水餃啦。這是藏族傳統食物,在尼泊爾、不丹、錫金、甚至印度的西孟加拉省都非常普遍。老闆端上桌的是「Fried MOMO」炸餃,將整個MOMO丟到油鍋裡炸,炸MOMO的皮硬又乾,嚐起來有種刻苦的感覺。那有沒有煎MOMO呢?當然有啊,叫做「Kothey MOMO」。

(煎摸摸、炸摸摸,那有真摸摸嗎?   XD)

蛋捲。

這盤的名字更屌「Chao why why」(炒歪歪??),西藏炒麵,其實是炒泡麵,口味非常重鹹。這一餐除了蛋捲外,另外兩道藏味料理都相當的重口味,與山下的印度餐有得比。吃完這一餐,害我整個下午狂灌水。

來,我們去逛動物園,Padmaja Naidu Himalayan Zoological Park。動物園在1958年建立,佔地44公頃,為印度境內唯一的高海拔動物園,目的是在研究與保育喜馬拉雅山區的動物群。動物雖然不多,但卻極富特色與地區性。HMI就在動物園的尾端,也是園區的最高點。

門票50Rs。

一進去,就看到一個牌子寫著「Keep Silence」,有一坨黑黑的東西躺在那裡。

Himalayan black bearSelenarctos thibetanus),他的特點是胸前有個白色的V字毛紋,會在喜馬拉雅山大約海拔1500m至3600m的地方出沒。但他顯然是睡昏掉的狀態,看不到花紋,等我們逛完其他動物後,再繞過去看他。

Barking deerMuntiacus muntjak )在海拔1500m至2700m的地方出沒。這就是山羌,台灣山上也可見。叫聲聽起來像狗叫。

Himalayan Tahr(Hemitragus jemlahicus),他們習慣生活在海拔2500m到3000m的崎嶇山麓上,又稱塔兒羊。

Sambar(Cervus unicolor),為印度最大體型的鹿種,最重可到546Kg。

空中噴尿的雪豹….但等我拿起相機,噴泉已經停了 XD

HMI要到囉~

我很喜歡HMI的Slogon,「May You Climb From Peak to Peak」,不斷的挑戰更高峰,很激勵人。

這是一個室內岩場,我們推開門想進去玩一下,卻被勸了出來。HMI的學員正在裡面受訓。

HMI於1953年創立,創立者為雪巴人Tenzing Norgay,他為史上第一次攀登上珠穆朗瑪峰(聖母峰)的兩個人之一。雪巴人為藏族的後裔,天生的血液含氧量就是比平地人來的高,並以他們在高海拔山區的堅忍耐勞及專業的登山經驗聞名於世。因此,雪巴人常會擔任攀登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的嚮導、山青。

HMI提供的課程包含以上6種。訓練期從3天到1個月都有,年齡層為10到45歲都可參加。這些課程都是為了將登山推廣成全民運動,這也是當時Tenzing Norgay的創辦宗旨。

展覽館裡面放了許多關於雪巴人攀登珠峰的剪報、史料與書籍,歷史悠久的器材與裝備。這些先人的器材與裝備,都是相當的重又體積大,完全無科技可言,讓人肅然起敬阿。

接下來是繩結練習時間,說真的,這還是第一次研究了這些繩結的英文。

我走進了辦公室,詢問這個季節是否有登山活動。承辦人員直接跟我說,這個季節上山的人少,除非我能找到至少三個人一起參加,才能成行。再者,這個季節上山,看到好景色的機率比較低,除非夠Lucky。

在展覽館的後方,有個Trainees Hostel。走上樓梯,右轉可看見一間辦公室,有兩個印度人正在討論事情,我走了進去,向他們點了頭,安靜的看著牆上的書籍與房間內的裝備。書籍的資料五花八門,有一大部分是copy的資料,我拿了本學年的計劃表。而房間內的裝備,依然尋找不到我認識的科技大牌子。這裡的登山客,靠的不是高貴的器材與輕量化裝備,而是血與汗的真功夫。

課程表

首位登上珠峰的雪巴人Tenzing Norgay紀念碑。

Leopard(Panthera pardus

Tibetan Wolf(Canis lupus chanco

他醒了,喜馬拉雅大黑熊,一臉憨厚可愛模樣。

(謎之音:Red Panda呢?)
(筆者:一點都沒有照片中可愛 …而且住的地方太暗了,拍不到 ==”)

真正可愛版

這些衣服很可愛,但卻沒有在路上看到人穿。

過了中午,霧更濃了。接下來我們要去逛茶園。

在喝茶之前,先來聽聽大吉嶺的歷史。大吉嶺的歷史與尼泊爾、不丹、錫金、孟加拉緊緊的糾纏在一起,直到19世紀初,大吉嶺附近地區都一直輪流由尼泊爾和錫金王國統治。182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官員代表團在前往錫金的途中,在大吉嶺停留,選中此地作為英國士兵的療養地。1834年,東印度公司派人到中國購買茶籽和茶苗,並訪求栽茶和制茶的專家,傳習制茶方法,並帶回許多茶籽栽植于大吉嶺。1835年,東印度公司與錫金簽訂了租約,將大吉嶺割讓給英國,英國殖民政府起初的用意是要設置療養所,供當時東印度公司的病弱人員養疾,之後這裡也成為英國人的山中避暑地。1841年,英國人開始在大吉嶺建立茶葉實驗種植園。實驗的成功,使得在19世紀後半葉,茶園遍布大吉嶺各處。此外,蘇格蘭傳教士也為了當地的英國居民,建立學校建築和福利中心,為大吉嶺發展成著名的教育中心奠定了基礎。1881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的開通,更加快了這一地區的發展。大吉嶺憑著先天具備的氣候、地理條件,加上後天的精心開墾與培育,使得大吉嶺和阿薩姆(Assam)等印度東北山區產出了名聞遐邇的紅茶。因此,大吉嶺才能與英國的紅茶歷史變得如此密不可分,並成為好茶的代名詞。

整個山坡都是茶園。

紅色的屋頂就是Happy Valley Tea Estate,所生產的紅茶市佔率,約佔印度的15%。每年4月到10月之間,可供遊客參觀採茶、製茶過程。對,就如你所猜,我們來錯季節,茶園根本沒開,沒有機會當採茶少年。

從山坡走下來,看到茶園整修未開放,本想說在四處逛逛也好,因為這裡好安靜,畢竟終於擺脫嘰嘰喳喳的印度人,是個讓人高興的事情。在茶園入口,有一間不起眼的小雜貨店,老闆娘大老遠看到我們走過來,就跑出來與我們揮手打招呼。她請我們進去喝茶。在印度旅行,面對這種邀約,我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先婉謝,再拒絕,這是印度旅行時所培養出來的防備心。但媽媽(她自稱為Big mama)堅持要我們進屋喝茶,她的笑容真誠又自然。心想,頂多一杯茶,最多也不可能超過50Rs吧。Mama請我們坐下,接著拿出三本讓遊客留言的筆記本,我翻了一下,馬上抓到一個關鍵字「五秒茶」。每本筆記本都是寫著這間小屋的溫暖、Mama的關心及五秒茶的神奇。Mama先去燒開水,準備煮茶給我們喝。她在煮茶前,請我們分辨桌上的四盤茶葉,哪一盤最貴。

水煮好了,我們就走到外面看她表演泡茶。看著她把熱水倒進杯子裡,喊了五秒後,茶就可以喝了。這也太神奇…

我們馬上演起矯情的喝茶戲碼,Mama還主動幫我們拍照。她說喝茶時眼睛要微微閉起,用心去Enjoy……我們的配合度挺高的吧 XD

說真的,每天喝茶的我,實在無法分出哪一盤最貴,但這四盤的茶香確實皆不相同不同。而這杯五秒茶,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這個房間實在溫暖,我與Benson聊了起來。

W:在這裡喝大吉嶺紅茶,與我原先預設的差太多了啦。我要有美美的方糖盒子,陶瓷杯,山景,還有小蛋糕。
B:這邊只有讓你想到媽媽的老女人。

接著Mama開始講古,她講的東西,其實就是在書上看過的紅茶分類,簡單的描述如下。

1. Golden Tip,黃金毫尖,摘取最頂端之毫尖製成,外型為金黃色,經發酵製程,茶韻晶瑩剔透,舒緩淡雅。
Sliver Tip,銀色毫尖,摘取最頂端之毫尖製成,外型為銀白色,未經發酵製程,其風味清淡。
2. Golden Slivers,黃金銀毫,以全手工嚴格挑選含大量毫尖、外型美麗、最高等級的FOP製成。
3. Flowery Slivers,繽紛銀毫,同黃金銀毫製程,可以說是次一等的黃金銀毫。
4. OP(Orange Pekoe),橙黃白毫,芽尖往下數第一個嫩葉,普遍外型成細長的線形,有時會含有毫尖。.
5. P(Pekoe),白毫,芽尖往下數第二個嫩葉,普遍外型成細長線形,但錫蘭茶中亦常有稍微捲曲葉片。
6. PS(Pekoe Souchong),白毫小種,芽尖往下數第三個嫩葉。 
7. S(Souchong),小種,芽尖往下數第四個嫩葉。PS與S外型粗大,幾乎都是機器採收,供應全球低價市場。
8. FOP(Flowery Orange Pekoe),花橙白毫- 現今泛指以Tip和OP的部位製成的全葉等級(Leaf Grade)的茶。

聽完茶故事,我們離開Mama家,繼續往無人的茶園走過去。神奇的五秒茶每杯20Rs。

快樂茶莊在淡季的時候重新裝潢與上漆。

幻想一下,在這個山城的後方,有著白色山頭的喜馬拉雅山脈與干城章嘉峰(這張好像若有似無看到了啊~)

離開茶園,我們往Tibetan Refugee Self Help Center走去,這一段路是先是上坡,接著陡下,我們彎過一個小山頭又彎下另一面的山谷丘,Benson又開始嚷著高山症發作…XD

沿著小路可以感受到藏族風情,彷彿跨越了喜馬拉雅山,穿越尼泊爾,來到西藏。

才踏入難民自助中心的門,就有個藏族婆婆走過來,並問我們是哪裡人。

W:We come from TAIWAN! (帶著驕傲的嗓音與朝氣的笑容)
B:TAIWAN,NOT TAILAND! (沒辦法,印度人總是傻傻分不清台灣與泰國的差別…><“)

一聽到台灣,這位可愛的藏族婆婆就嘴角揚起,我知道這個笑容隱含著許多涵義。接著她滿意的點起頭,表示她知道台灣,並請我們趕快進去參觀這個可愛的地方。

B:要是我們回答China,不知道會怎樣?
W:被綁起來,然後燒掉。

這是轉經筒,藏人認為,隨著轉經筒一圈一圈地旋轉,他們的功德也在一點一滴地積累,將來世的幸福都放在今生的修德累積當中。大多寺院里都設有轉經筒長廊,放眼望去,神秘感與敬畏感油然而生。

我們走入這間寺廟,像是個紀念館,內部不能拍照。

藏人們在這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染羊毛、織地毯、雕刻、刺繡,製作各種手工藝品,並在Show Room販賣。販賣所得,在平均分給在這裡生活的人。大家彼此合作,自給自足。

看到這台診療車,我懂了阿婆微笑的涵義,正是代表了愛。TAIWAN這六的字母,在這裡就是正義、溫暖與愛的代名詞。ICDF,是財團法人國際發展合作基金會的英文縮寫,就是我們熟知的國合會。他們有海外服務志工團的招募計畫,當然,外交替代役也是屬於國合會所推動的計畫之一。在台灣,看到關於海外服務、海外交流的訊息與介紹時,我承認,心裡曾經浮現出「金錢外交」四個字。但當我站在這裡,在這印度高山裡的藏民自助中心,當我感受到TAIWAN這六個字母的尊敬地位,當我看到阿婆微笑的表情,我驚覺,愛與和平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一種信念。這是台灣的力量。

村裡的老人跟我們說,在大吉嶺有兩位台灣人,一位是老師,一位是工程師,他們離開家鄉來大吉嶺教小朋友電腦與中文。我聽著聽著,眼眶有點濕潤。因為從老人的臉上看到了他對臺灣肯定的笑容。在這些藏人的眼中,台灣不僅僅是個小島,更是充滿了愛的地方,讓我們感到驕傲。再者,我羨慕老師與工程師願放下一切到這裡教書,這我目前還辦不到。也許,再十年吧,會有機會的。

我們想與這兩位台灣人一起吃個小年夜飯,但他們今天沒有課,也問不到確切的地址,只好作罷。

Chowrasta是大吉嶺最熱鬧的地方,為接近山頂的一個廣場,附近有High End水準的飯店、紀念品店,還有大大小小的餐廳與Bar。但在淡季,也是冷清一片。

仔細看大家身上的厚重衣服,氣溫大約10度左右吧。

民族風的天堂~

Glenary,進去買了好吃的麵包與蛋糕。也許是受到英國人的影響深遠,這邊的食物與點心,都非常的西式。

要來買茶,當然要先做功課。我選擇Nathmulls,歷史悠久、名氣又大的大吉嶺紅茶商。雖然網路上也可以訂購,但產地價可真的是物美價廉,俗又大碗,有金光閃閃與精美絨布的包裝可挑選,送禮自用兩相宜。

露天拍賣有賣家在販售Nathmulls的茶,價錢為大吉嶺買的3倍。附帶一提,Nathmulls的茶,在孟買觀光區看到的售價又是大吉嶺的2~3倍,反正大吉嶺買茶最便宜。

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大吉嶺的冷清,卻又選擇明日離開,這是一種旅行的矛盾。下一站,印度東邊的最大城Kolkata(加爾各答)。

又回到這間溫暖的網咖,小年夜的夜晚,上網與眾親友報平安。

陪我走遍印度的acer 8吋小筆電,每次只要一拿出來,就有宣揚國威的效果。

網咖的螢幕是熟悉的acer,終於不是LG或Samsung,所以我愛大吉嶺。

結算今日消費,兩人公費共出766Rs,包含住宿與門票金額。個人消費則為1024Rs,包含了大吉嶺紅茶、蛋糕,還有Free Tibet的T-Shirt。今日沒有交通費支出。

6 thoughts on “[印度] 2009/01/24 Day8 Darjeeling 台灣的力量”

  1. 從PTT連過來的,好精采的遊記!!…我明年其實計畫去印度玩(曾經去過九天商務+觀光),我將你的部落格放在我的最愛連結囉~~~

  2. 與Tenzing N Sherpa一起同登珠峰的紐西蘭人Sir Edmund Hillary 前兩年辭世–國葬.也是紐國5元紙幣上印有他肖像的蓋世英雄.

  3. 我目前也在大吉嶺這邊,你只是運氣很差吃到不太好吃的食物而已!這邊的台灣志工都是女生。

  4. 這回應也許太遲…

    我就是那個在西藏難民自助中心的志工,負責教中文的!很抱歉當時沒能招待你,事實上那時志工也出門過節了…

    但,輾轉聽說這篇網誌上的事,也算是種緣分囉…

     

    祝一切順利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
Left Menu Icon
%d 位部落客按了讚: